人民網10月8日報道《淮北周楊:為烈士尋親 讓愛心傳遞》
今年44歲的周楊,除了煤礦職工,還擁有很多與眾不同的“標簽”:資深文史愛好者,業余文物保護員,無償獻血志愿者……
這些“標簽”里,周楊認為,他付出最多心血,最讓他自豪的,還是為烈士尋親的志愿者。
作為一名雙堆集烈士陵園的“??汀?,周楊對很多長眠于此的烈士事跡了如指掌。(資料圖片)
作為一名無償獻血志愿者,周楊多年如一日定期獻血救人。(資料圖片)
盡己所能助烈士與親人“團聚”
2013年7月,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改建,把分散掩埋在附近的3000余具烈士遺骨遷移到陵園中。在距此不遠,淮北礦業集團鄒莊煤礦工作的周楊,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,應邀全程參與鑒定和整理烈士遺物工作。他發現,由于當年戰況緊急、記錄不完備等原因,一些烈士的身份無從考證,時間越久遠,烈士的信息越來越模糊,一直牽掛著他們的直系親屬也越來越少。
讓為了人民、為了國家,舍生取義、視死如歸的革命先烈與親人重新“相聚”,既是對英雄的致敬和緬懷,也是對親屬的幫助和慰藉,時間緊急,時不我待!從那時起,周楊決定,盡己所能幫助烈士尋親。
尋找過程并非一帆風順,絕大多數的尋找以遺憾而告終,可周楊沒有輕易放棄。他從網上搜尋求助信息,主動與烈士家屬取得聯系,利用手頭掌握的資料,考證出烈士犧牲的時間及大概安葬位置,然后再到各個烈士陵園核實比對……
9年來,他先后收集到40余位烈士親屬的線索信息,經過資料查閱、線索摸排,實地尋找求證,成功為江蘇淮安籍烈士張永和、山東濟寧籍烈士王保榮等近10名烈士家屬,找到親人的埋骨之地。
獻血1.2萬毫升的“礦區紅色宣講員”
為烈士尋親,周楊并非一時心血來潮。
作為一名共產黨員,加上受父輩的影響,他一直對革命文化情有獨鐘,潛心研究紅色文化多年,并購買了大量黨史、軍事及地方志等書籍資料,用沾滿泥土的雙腳,探尋淮北這片革命熱土的最動人的故事。
多年來,他無數次利用業余時間,驅車3萬余公里,走訪健在的淮海戰役親歷者,對周圍各文物點,特別是革命歷史遺址進行保護性巡查。他撰寫了70多篇30余萬字的研究文章,搜集整理了10萬余字,具有一定史料價值的第一手回憶資料。
他還收集了數百件革命戰爭時期的獎章、證書、文獻資料等珍貴藏品,主動參加以“永遠跟黨走”為主題的紅色集藏展及礦區巡展,近3萬人次參觀展覽并深受教育;充分利用職工安全培訓等機會作報告160余場次,助2萬余人次的聽眾傳承紅色基因,賡續紅色血脈,把好傳統帶進新征程,將好作風弘揚在新時代,被職工譽為“礦區紅色宣講員”。
無償獻血是無私奉獻、救死扶傷的崇高行為,能夠幫助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,其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。從2003年1月開始,周楊累計獻血1.2萬毫升,相當于常人身體血液總量兩倍有余,多次獲評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、全省學雷鋒志愿服務先進個人典型、“安徽好人”等榮譽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,他主動亮出黨員身份,堅守社區疫情防控一線,積極宣傳疫情防控常識,協同做好體溫測量、進出登記、衛生消毒等工作,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。(肖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