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北:廟前村新事
接連幾場雨,帶來了幾絲秋天的清涼,驅散了淮北平原的暑熱。在國家級制種大縣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的五溝鎮廟前村,萬畝良田郁郁蔥蔥,正在孕育著新的收獲。
雖說現在不種地了,但70歲的廟前村村民周維金還是喜歡吃完飯后,去地里溜達一圈。瞅瞅連片的萬畝高標準農田,看看田里能自動噴灌的新設備,周維金感到新奇又喜歡。
全村5900多人、人均耕地約2畝、青壯年幾乎都在外打工……誰來種地,如何種好地,一度困擾著這個以種糧為主的皖北鄉村。
以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為契機,淮北市以濉溪縣的廟前村為試點,探索推行“一村一塊田”,努力破解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。
隨著這一模式的探索,廟前村新鮮事接踵而至,讓種了大半輩子莊稼的周維金對未來充滿期待。
第一樁新事:田成方、林成網、路相通、渠相連。
走進廟前村,記者看到,新修的排水溝渠開闊通暢,田間還配備了小型氣象站和土壤墑情儀。
“我們征求村民意見,在原有土地承包關系不變的基礎上,結合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,改善農田基礎設施,推動適度規模經營?!睆R前村黨總支書記張鋒說,通過復墾廢棄坑塘,全村耕地面積增加了747畝。
如今,廟前村的耕地向種田能手集中,通過機械強農、科技賦能,轉變粗放的傳統生產經營方式。
第二樁新事:耕地成了“香餑餑”,“新農人”種糧熱情高漲。
“看這玉米和大豆的長勢,再有個把月就可以收啦!”種糧大戶湯義鉆進青紗帳,隨手掰下一根玉米棒,去掉外皮,一排排飽滿的玉米粒已露出淡淡的金黃色。
“采用規?;?、集約化的生產技術,畝均節本增效300元以上?!睖x算了一筆賬:去年他在廟前村流轉了900畝地,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,扣掉成本,一季純收入60多萬元。
中化現代農業安徽有限公司濉溪技術服務中心內,技術人員正在傳授秋糧作物后期管理技術。明亮的會議室里,坐滿了從各村趕來的種糧大戶,不少人邊聽邊記,不時舉起手機拍下技術要點。
統一提供良種、統一技術服務、統一回收倉儲……在廟前村,從產前到產中、產后的全程“保姆式”農事服務,加快助力“新農人”多種糧、種好糧。
第三樁新事:科技助力,種糧不再“靠天收”。
種子還沒下地,銷售訂單已經簽好;打開手機通過“云上巡田”,就知道莊稼缺水還是缺肥;掃一掃二維碼,城里人可以查到自己吃的糧食長在廟前村的哪塊地……現代農業的新思路、新技術、新模式,不斷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。
“我們與中糧糧谷、益海嘉里等農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及種糧大戶組成產業聯合體,實現產供銷一體化,打通農業全產業鏈?!敝谢F代農業安徽有限公司濉溪區域中心經理周海庭說,“依托濉溪縣國家級制種大縣優勢,我們堅持良田糧用,發展智慧農業,打造優質糧食供應基地?!?/p>
濉溪縣五溝鎮黨委書記王培剛告訴記者,他們計劃將農業托管服務與農村“三變”(資源變資產、資金變股金、農民變股東)改革結合起來,培養新型職業農民,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,進一步增加村民的收入。
如今,周維金將自家的12畝地以每年每畝1000元的價格流轉出去,身板硬朗的他還應聘了村里的公益崗位?!盎畈焕?,每個月有1000元的工資?!敝芫S金說。
2021年,廟前村集體經濟收入達86.5萬元,成為當地村集體經濟發展的“明星村”。成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、開辦麻油廠、發展稻蝦養殖……廟前村的變化,還在繼續。